和猝死的对抗

每一代人对于疾病的恐惧,都是时代焦虑本身的体现。猝死也是如此。这种致命的突发心脏疾病,是“996”工作文化所包裹的一代人,所能找到的最具体的恐惧形象。濒临死亡的那一刻发生在 2021 年 2 月的一个凌晨,接近三点钟。23 岁的郁辰在家加班。已经连续近 20 天,他每天都熬到这个时间,工作日睡上不到 5 小时,就得起来准备打卡上班。

阿北不是老板,豆瓣不是公司

很难说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,围绕在豆瓣创始人阿北(真名:杨勃)身边的人们:员工、前员工、投资人、好朋友达成默契——不要打扰阿北和豆瓣。离职员工群里,头几年大家还聊“为豆瓣惋惜”;后来,大部分人都接受了一个事实,叫“司各有命”;再后来,干脆变成了闲聊群,分享文章、交换思考、发红包。谁知道阿北在干嘛?

给林生斌纹身的人和他看见的城市B面

来找他纹身的人,心里大都藏着事,想要纪念什么,或者告别什么。有一张背给他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。那是林生斌的背。他趴在纹身椅上,整个背露在外面,希望把家人纹在上面——他凭借勤奋和机遇建立起来的人生,在36岁那年发生了转弯:保姆纵火,带走了他的妻子和3个孩子——他想要留下纪念。那时的林生斌看起来太瘦了,整个眼窝都凹进去了,疲惫不堪。

凉山大火中牺牲的年轻战士们

汪耀峰从小就懂事,他还有一个年长3岁的姐姐。那时候,父母在外面收废品,没有时间照顾他们姐弟,“两个小孩在家,每天就吃泡面”。学校离家里很远,每次回来,母亲都叫他在外面买点饭吃。汪耀峰都舍不得,“那孩子挺节省的,他完全是吃泡面长大的,回家一口热水都没有,挺可怜的”。说到这里,汪妈妈沉默了几秒。

到微信上创业的强大女人们

她们有的在购物时,几乎只买大号的包包——标准是必须放得下一台苹果的13英寸手提电脑;有的出门要同时带三部手机,分别用于工作对接、社群运营和编辑稿件;有的不得不经常地自拍——一件从前并不喜欢做的事,拍摄的照片将出现在最近的公众号里,分享给几百万读者;有的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安心“辟谷”了,只要1小时不看手机,各种工作电话一定会打破安静。

最后一个资本神话的破灭

已经离职的ofo高管苏晓打开手机刷了刷,看到了戴威的公开信。看完,她很确信,“这是老戴自己写的。”理由是,“现在这个时候,除了他还有谁能够写得这么情感充沛。”短短几天,1100多万人等待着从ofo取出他们的押金。戴威自称在痛苦和绝望中坚持着,他选择“勇敢活下去”。事情正在走向结局,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成王败寇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