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二十条”落地一周后,来自7个普通人的故事

我们这里有些市民不敢出门了。大家会担心出门路上遇见谁,万一是阳性患者,或者是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,被感染了不划算。老百姓担心的不是疾病本身,而是感染后财产的巨大损失。今年上半年,我们县里阳性病例较多时,出现阳性病例的房间会进行全屋消杀等情况,市民难免担心。市民现在都觉得连花清瘟、中药水,甚至是漱口水、维C有用。

被围观的石家庄:当大型试验进行到第四天

同在石家庄某县城的大三学生罗宇,“放松”后也感到很不适应。“遵守了三年的定期核酸、到每个公共场合都要求扫码突然取消了,非常不习惯。”周一,罗宇家小区外面的核酸检测点已经撤掉。周二,即使不要求72小时的核酸,罗宇还是骑上车,出门寻找其他检测点。他发现,县城里平日门可罗雀的检测点,人群已排队绕小广场转了两圈,至少有一百多人。

一个父亲的选择:铤而走险自制药,还是等着孩子死去

0.1345克二水氯化铜,0.245克L-组氨酸,0.2克氢氧化钠,放在万分之一的电子天平上精确称好,每样加水40毫升,一次性丁腈手套外又套上一层外科手术手套,一切都在超净工作台有条不紊地进行。组氨酸溶液与氯化铜粉末碰撞出一瓶宝蓝色液体,放在磁力搅拌仪上,在转子引流下形成一个蓝色漩涡。氢氧化钠用于调节酸碱度。

出东北记:一场长达20年的医生迁徙潮

逃离的医生从未将自己视为某种胜利逃亡者而感到庆幸,当看到家乡曾经辉煌的医疗系统一点点衰败却没有好转的迹象,他们与留在原地的人共享着同一份悲伤与不甘。电话那头的佛山深夜闷热异常,谈起家乡医院的细节,2年没回家见妻女的尚大伟,东北口音里满是乡愁:“离开东北,伤感更多一些,庆幸根本谈不上,谁不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一点?”

通化困局:中国北方疫情何以至此?

很难想象,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,由于一次感染人数三位数的疫情,整个城市几乎陷入瘫痪。这是2021年的东北小城通化,数以万计的被隔离在家的居民陷入断粮的恐慌中。停滞的城市里甚至出现了令人惊掉下巴的求助事件——一个大门被贴封条的居民在小区的微信群中求助,“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,快要饿死了。”

中国式超级医院:黑洞、抽水机和最大乡镇卫生院

大大小小的超级医院群一旦形成,就有了自己的生命,并强势主导整个医疗体系的格局,如同宇宙中的黑洞,吞噬周边的患者资源,拥有超高逃逸速度——让其中的医生即使满腹牢骚也无力出走,甚至将药品、耗材、设备等上游大型厂商也裹挟于周边,按照医院划定的轨道运行。如今,当超级医院巨大的扩张惯性与医改的洪流背道而驰时,中国医院格局将何去何从?

新冠后遗症:隐秘之痛

端午节前一天晚上,李华对父母说,明天早上,咱们出去玩。爸爸“哗”一下,就像孩子一样,真要跳起来了。妈妈说,好,我马上发面,咱们明天带点吃的。端午节,李华带父母出去玩,他们高兴得不得了,但坚持戴着口罩。到了景区,李华说,这里没几个人,这么好的空气,你们摘了口罩吧。拍照时,父母离得很远,拉下口罩时,还说这样会不会传给外孙女。